“拉资金”的故事(三):猜猜谁来入套?

中国有些古话,象“欠债还钱”啦,还有“父债子还”。然而这些话传到了今天,却忽然不适用了。现在不仅父债不用子还,而且做爹的只要及时破产,这些债他自己也就不用还了。更有甚者不仅不用还债,还就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西城区某先生自诩炒股本领高超,股市上涨时四处游说大企业委托理财。一企业老总跟他谈话甚欢,当即掷出三千万委托他来操盘。没想到很快股市翻头向下,半年内一口气猛跌一半,先生账户上也当即亏去了一千万。然而先生功夫确实了得,虽负了一千万的债却依然泰然自若,每日侃侃而谈,日子过得轻松滋润。而那老总也不仅没有上门讨债,反而很快派来一贴身随从,时刻不离其左右,对其好生照顾。老总对此感慨颇深: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先生的人身安全,不得丢失不得损害,万一出了三长两短,这账上的一千万资金可是就再也回不来了。这位老总可算得上人文关怀,经常抽时间与先生深谈,鼓励他东山再起,劝他再展鸿图从其他企业里如法圈出资金,先生看在老板好生照顾的情分上,能还多少还多少。

听完故事众人都笑:欠钱不还的竟成了大爷!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又听说听故事的人中竟有人效仿,据说是思掇再三,欠了一个企业百八十万,自认为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区区数目对企业九牛一毛。没想到很快被企业派流氓恶揍一顿,帐虽一笔勾销,但半年卧床不起好生痛苦。

比起自然人的欠债不还,法人欠债后的手段则要高明得多。

法人借款通常被要求设置抵押物,给资金的往往以为手握对家实物资产,纵使他欠债不还,也就相当于以物易物了。然而,实物资产的价值恐怕只有作为借款方的老主人才知道个中底细了。几番较量后,给资金的逐渐明白了这一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给资金的就开始提出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由评估事务所专业操作。但是,道高一丈魔又再高一尺,借款方很快暗中搞定了评估师……

“搞定个人”是一种方法,但有时碰到执拗的评估师,这种方法也不能奏效,于是借款方采用一种更便捷的方法——将一处资产多处抵押。几年前,长安街上的一座办公楼中,有一家券商。一天,券商的人在一楼上电梯前看见大门那儿进来了一些穿着公检法服装的人。到了楼上一说,资产管理部的几个操盘手很紧张,思酌是不是坐庄的事出了什么麻烦?赶紧去找总经理汇报。大家等了一会儿,公检法的人没到,电却被拉断了,四下一片昏暗。有从洗手间回来的人说水也给停了。券商的人下楼去找物业问出了什么事,物业的人苦着脸说这还算得上是个内部机密:大楼被所属的企业接连在三处抵押,借了几个亿的款,现在企业没钱,拿什么来还?楼已被法院封了,即使过几天给了钱这笔解冻,后面的两笔还是要封楼。又过了几个月,该声名显赫的企业被宣布进入了清算程序。

既然抵押不成,给资金的又生一计——担保。担保的意思就是,到还钱的时候如果没钱,就让做担保的来还钱。这样做,借钱的、担保的就成了一根线上的蚂蚱,出了事谁也跑不了。这样做的本意是想让那些资信弱的企业费力去找担保,多加一道门槛就多防范一些风险。没想到很快就形成了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既然担保能将风险转移,银行和其他机构何乐而不为呢?一时间几乎所有的贷款全需要担保了,也不管借钱的是不是好企业,这样一来,借款的成本就提高了。另一种趋势是那些资信不好的企业也想出了应对的招数,他们设了一些皮包公司,相互担保,结果还是不受控制。

面对活蹦乱跳四处借钱的皮包企业,银行和机构再生一计——上市公司担保,也就是不能随随便便找家企业就来做担保,而是必须找上市公司来做担保。大家都知道,上市公司很有钱,而且基本都是各大省市的顶梁柱企业,它们的高层也都算得上是各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要想让上市公司做担保,不仅要能够说得上话,而且还需要有利益支撑,对上市公司有价值的战略伙伴、或者能给上市公司担保费的才能办到这一点。

这下,银行和机构放心了,终于能够管住皮包公司了。于是市场消停了半年,然而也就只有半年,再之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一种变化是借钱人又想出了办法。不是要上市公司担保么?给上市公司高额的担保费,不怕没有动心的。况且上市公司亏的是股民的钱,如果再加上私下给个人好处费,有的上市公司就更容易搞定了。另一种变化是上市公司看到自己地位提高了,也不由得动心了,有的上市公司收取担保费,有的上市公司联系起来为各自贷款做交叉担保。一时间,上市公司相互担保成风,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叉担保关系。

虽然看上去理直气壮,但该出事的早晚还是要出事,特别是当牵扯到证券市场的时候。新世纪伊始,股市大跌,一跌跌去一半,某某系资金链断裂,系里的一只只股票整天撞着跌停板。众股民一看,连忙抛了股票掉头就跑,这正是股市中最为惨烈的“多头宰多头”。很多坐庄的都是拿借来的钱和营业部透支的钱在坐庄。股市一跌,坐庄的惨了,帐面的亏损若不能及时追加保证金,营业部就执行强制性平仓。这样股市中又多出的很多汹涌的卖盘再次导致更多的平仓盘。

然而坐庄的借的钱很多都是从上市公司中圈来的,或者是借钱时由上市公司做担保,一平仓,上市公司的几千万收不回来,当即亏损。而上市公司的钱也是相互担保借来的,自己还不了钱,就由那些做担保的上市公司还。一时间,上市公司宣布亏损的警示公告不断,“委托资金几千万甚至一个多亿难以收回”……证监会顿悟,宣布禁止上市公司交叉担保。

难道只有借钱的和给钱的才会入套,而中介就能置身度外么?欲知后事,且看故事(四):一脚踩空的中介。

 

“拉资金”的故事(拉资金、房地产部分)首发《智囊》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