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懿
猫扑收购Donews的方案较为简单,“Donews社区全部股份换取千橡集团约10%股权”。这一方案意味着Donews被纳入了千橡集团的框架,Donews初创者将转换身份成为千橡的初创者,初创者合并后有着共同的目标——“上市”。
一、关于Donews的价值
有人问,Donews的作价能否计算为100万美元(千橡集团拥有的1000万风投×10%)?事实上,以这样的方式计算并不是很科学,Donews的价值需要分三种情况而定:
A、若千橡成功上市,那么千橡的股权将在上市前再次溢价,Donews换取的股权其理论价值也将随之溢价超过100万美元。而Donews所得股权的具体价值,则在上市后随千橡的股价而波动,股价涨则价值升,反之亦然;
B、若千橡上市失败,在1000万资金完全消耗之前,如果未能再次融资且未能形成足以支撑自身运转的盈利模式,那么这些股权将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
C、若千橡上市失败,但成功出售给其他公司,则Donews的价值计算再次分为两种:如果千橡的出售采用现金方式,那么以出售时作价×10%即可算出Donews的价值;如果千橡出售时仍以换股方式,那么出售后若上市成功就参照前述A法计算,若出售后没能上市,则参照前述B法计算。
二、推测Donews的出售原因
在简单的交易结构背后,如果说还尚存些许悬念的话,那就是对收购成因的猜测:Donews为何被收?猫扑为何收购?记得刘韧多次提到,Donews是“非卖品”是一生的事业,而此次“非卖品”之所以被“卖”则要从国内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谈起。
1)出售背景:博客潮的兴起
2005年国内兴起了博客潮,“个人”成为继网站之后又一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在这一共识下,新浪、搜狐、TOM等门户网站争相推出免费的个人博客,办博客大赛、做博客调查;和讯等专业网站借助博客做财经、IT、时政、娱乐等全方位的内容扩充;“天涯”等大型社区将博客与帖子结合,弥补了原先缺少表格、图片支持的技术缺陷,吸引网友固化为博客;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极具杀伤力和充满创意热情的Google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博客,推出中英文博客的同时,投入开发中文博客的搜索引擎。
当这些财力雄厚的网络实体竞相挤入博客竞争,当免费博客成为一种趋势,那些散布在网络各处的“博客者”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节省了博客网站的建设费用,他们跨越了网站建设的技术门槛,他们不再受制于传播渠道,相反却借助博客运营商庞大的宣传平台获得了更多展示的机会。
对于博客运营商而言,博客潮的意义也是重大的。它们不再受人员工资和场地的制约,而在一夜间迅速获得了成千上万的免费编辑,况且这些免费编辑中的相当多数甚至比雇佣的编辑更加敬业,他们通宵达旦地在网络中编辑属于自己的那块内容,原创、转贴、四处链接在争取着更多的流量。正是借助于博客这一民间的免费力量,博客运营商很快实现了信息“量”上的指数增长,成为了真正意义的“海量”内容;突破了信息“种类”的限制,成为了综合内容的供应者;获得了信息“质”的变化,从雷同的新闻内容转变为了不易复制的原创内容。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早先的“新闻内容的门户网站”竞争中,新浪、搜狐、网易占据了最耀眼的位置,从而获得了广告收入的连续增长;而在目前的博客竞争中,多家运营商正投身于“博客内容的门户网站”的激烈角逐中。
2)Donews日渐削弱的IT博客优势
在很多案例中,人们都在讨论“前行者”究竟能否获得成功。
在“瀛海威”的案例中,人们看到这一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过早地消失了,其创办人张树新常感慨:“我们进入得太早了”,太早进入市场的风险在于大幅增加了运作成本,以至于迎来了黎明却无力在黎明中成长。除了进入的时机外,更多的案例则显示:前行者能否获得成功,其关键的因素在于能否利用时间上的“先机”建立起有效的“进入壁垒”,只有凭借率先构建的“进入壁垒”方能延缓后来者的进入、增加后来者进入的成本,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住竞争的优势。
那么,Donews以及其他的博客前行者,它们在“先机”中又构建了怎样的“进入壁垒”呢?
也许有人还记得千龙网的“IT茶坊”,它可列入最早的IT、财经博客的聚集地,然而茶坊在数年前已被停掉了。
还有“博客中国”。虽称为博客,却总能显现出IT编辑忙碌的身影,不时挑起IT界的传闻争论,再利用其媒体平台“寻租”。当然这种借用合理伤害权的“寻租”可以算是媒体古来有之的生财方式,对于内容已免费的网络媒体又是特别的重要,更是不该怪到连博客也免费的“博客中国”的头上。同时,对于IT公司的打劫既有利于舆论监督,也有利于共同富裕,实在不能算是什么坏事。
再有Donews。这些年来Donews也在为IT从业人员提供着免费的博客空间。借助其宣传平台,不少IT作者逐渐为业内所认可从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形成了对Donews的品牌忠诚度。而Donews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也在渠道宣传、广告招商上获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足以支撑自身运转的商业模式,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当博客潮全面展开,当财力雄厚的新的竞争者纷沓而至,Donews以及其他的博客前行者是否能够凭借“进入壁垒”而展开竞争呢?
有人说Donews的竞争优势是它聚集了高质量的博客者。那么,当新浪博客在争夺高端,当和讯、天涯博客在争夺“草根”,当各大网络实体争相推出色彩斑斓、功能强大的博客,当它们赋予博客者越来越多的VIP权限,当它们为博客者提供着更大流量的浏览人群,当它们乃至提供着全套的搬家服务,Donews又如何维持博客者的唯一性和继续对“人”的聚集呢?
有人说,Donews的竞争优势是其在IT业界的“口碑”。
“口碑”当然可以算是竞争优势,“天涯社区”就是这样成功的。天涯社区与Google类似,同样有着朴实的页面,同样在多年的运作中不求商业回报。更加可贵的是,天涯聚集了数量庞大的草根博客,并在多年运作中形成了富有正义感的天涯草根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天涯网友能连续数万跟帖揭了草庵居士的老底,能激辩时政问题而形成了愤青扎堆的“关天茶舍”和“天涯杂谈”,能聚集文学青年形成了“舞文弄墨”和神鬼原创的“莲蓬鬼话”,而天涯的“经济论坛”和“股市论坛”也都在经济类社区中有着一定的声望。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天涯社区由几年前的同时在线人数1000~4000人迅速增至目前的3~13万人,成为全球网站排名第135位,中文网站排名第30位,社区类网站排名第1位,从而成为了多家风投的投资目标。
同样,Donews在IT业界也享有较好的口碑。但与天涯不同,Donews在最近几年逐渐改变了早先的草根文化,走了与新浪名人博客类似的高端路线,吸引IT名人前来博客,定期举办商家赞助的聚会,邀请名人和高职人士前来参加。正如Donews运作者所说的,它是一个“高端的IT社区”。当然,业内也存在着另一种评论,认为Donews自诩的“高端社区”或许存在着自娱自乐的倾向。
为了做更深入的收购分析,我们不如暂且抛开这些争执,而假定这一社区的“高端”它确实还存在,那么当这一高端的“口碑”成为Donews的IT博客的竞争优势,当Donews在博客潮中面对着诸如新浪科技、搜狐科技、Google这些重量级的IT实体时,这一优势还拥有何种份量?
也许正是基于对竞争力量、对竞争资金和实力的全盘考虑,Donews选择了千橡集团。
千橡集团主攻娱乐,其麾下的猫扑走着新新人类的娱乐路线。有人说猫扑象陈一舟早年做的“ChinaRen”,更确切地说猫扑很像“ChinaRen”除去“校友录”的那部娱乐内容。
当陈一舟再次做了娱乐社区,尽管没有了“校友录”的支持,千橡集团仍然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也许这才是Donews最为看重的因素。借助出售,Donews纳入了千橡集团的业务框架,从而可以获得千橡集团的资金支持以继续Donews的IT博客事业;同时,Donews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脱了IT博客的竞争范畴,因为获得千橡集团的股权意味着Donews团队在成为千橡集团的初创者,有着将娱乐平台赴美上市的更为美妙的奋斗目标。
三、收购后的隐患
当“高端IT社区”的Donews被低端娱乐的千橡集团收购,其收购后的整合又会是什么样呢?
如果千橡集团以刚获得的1000万美元继续Donews的高端路线,支持其与新浪、搜狐、TOM、和讯、天涯、Google同台竞争IT博客,那么千橡集团的资金和资源实力虽不显充裕,但也足够支撑数年的运作。但带来的另一问题是,当Donews继续IT高端路线,那么Donews这块资产无疑会与千橡集团“娱乐平台”的上市目标产生极大的冲突,海外投资人将质疑整体资产的协调性,娱乐平台中怎么会有着如此一块严肃的东西?所以更有可能的方式是千橡集团目前借用Donews的营收以尽快接近上市所需要的营收规模,而临近上市时会将Donews尽快低端化、娱乐化,将其变身为IT传言IT八卦之类的资产以符合整体结构的娱乐化上市目标。
所以,Donews被收购的最大隐忧是Donews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放弃IT的高端路线,而多年经营的在IT业界“口碑”也将随之弱化和消失。
而对于千橡集团来说,Donews只是个开始,千橡刚刚宣布了还要大量收购10~100倍快速成长的个人网站。也许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一堆各类各色的有趣网站被吸入千橡的上市包裹中,它们虽然不会在业务上有什么互通和协作,但它们加起来会具有上市所要求的流量和营收的基本规模。
有人担心千橡集团该如何向美国的投资人解释这个包裹中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东西,而向海外投资者解释这些五颜六色的资产如何在上市后赚到更多的银子似乎也是个庞大的工程。不过这种担心实在有些多余,难道进行这些复杂的解释不正是千橡的海龟们最擅长的吗?
再者,千橡在收购中充分运用了股权方式,而未付出什么银两,这种支付远期收益而无须近期付出真实成本的收购方法实在是最大程度降低了风险。既然手中的风投资金还绰绰有余,即便美国投资者不接受这样复杂的资产包,以千橡团队的说服力和手握的现金,应该足以打动某家同样怀揣上市梦想的国内公司进行再一次的捆绑,或者如ChinaRen那样,由某位已上市的财神将资产包一口吞下从而获得纸面上更加顺眼的盈利增长预期。
当Keso感慨:“Donews用户说散也就散了,只要他们不再信任你”,老博客听起来多少会有些伤感;当陈一舟激昂:“打造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互动娱乐社区门户网站”,我们不禁想起当初备受争议的ChinaRen收购,它究竟给搜狐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