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个人债务

个人债务的事有多普遍呢?据 CIBC银行委托民调公司Harris-Decima做的调查:17%的加拿大人将减轻债务列为2013年的头等大事。自2011年起连续3年来,减轻个人债务被列为加国民众在新的一年要解决的首要计划。而按照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加拿大家庭2012年年底的债务与收入比率高达164.6%,是创记录的高水平,而且也达到美国2007-2008年金融危机前大致相似的水平。

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常发现很多华人客户不知道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资金缓冲区,这样在购房建房或是生病时容易产生资金紧张的状况。所以这两周咱们一起讨论该如何降低个人债务,我也将自己了解和用过的一些技巧跟朋友们分享。

最早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源于我当时一位很好的打乒乓球的朋友,他强烈推荐我看那时的时髦书《穷爸爸、富爸爸》,说那本书值得好好读读。记得他当年还特意将那个系列里“财务自由”那本交到我手里,说别因为这套书流行到烂遍了一条街就低估了它的价值。多年以后,我觉得当时他让我看这一系列的书确实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作者重新定义了资产和负债,车100%是负债!咱们对比加国最流行的西人理念:开一辆好车就是成功者,特别是开红色跑车,好像那能搞定任何事了。而作者的理念是:车只要从购买那一刻起就立即贬值30%,之后是持续贬值的过程,还要持续的投入油费、维修费,开得越多价值越低,充其量车只是个工具而已,根本就算不上资产类。购买过大的房子在作者看来也是负债,从会计学的角度很好理解,合适大小的房子既可以避免房租的费用型支出,又存在增值空间,所以能算得上是资产;但是过大过贵的房子由于房贷的大额长期贷款,利息比例高时则成为了负债。

总之作者的观点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才是资产,资产能自己产生收入,资产能让现金流增加;把钱从你的口袋里拿走的东西就是负债。

想在倒着想,也许就是受那本书的影响,当时一起看还讨论过这本书的几个朋友好像后来还真没有谁对车特别感兴趣的。

知乎上有网友写《穷爸爸富爸爸》这套书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这样几个理念:复利、用做老板的心态看问题、资产债务的概念、最赚钱的商业有进入门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追踪。

个人债务的增长对当事人的心理负担会比较重,有人会紧张、消沉、头痛、家庭争吵也会不可避免地增加。还有些心理书籍分析人都有一种逃遁心态,有时债务负担大到一定程度,人们反而会不太在乎了。但是警惕这有时会成为失控的起点。

刚到加国的时候,有幸在JFK Business Centre由James教授教,是位意大利的CA,他是我很佩服的人。我一直觉得他除了乐观、懂得多外,特别可贵的一点是他有充足的自信,已经到了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的境界,甚至他的一些生活理念跟魁北克人的消费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多数人达到高薪后,显露名车名表或是奢侈品什么的是太寻常的事情;而高薪的James跟我们讨论什么呢?他给我们算如果午饭出去买汉堡要$5多,而他从IGA里买面包、熏肉、蔬菜自己做一溜儿汉堡,每个成本只有几毛钱;教我们东西应该在boxing day打折时买,他每年的圣诞礼物都是前一年圣诞节后降价买的;教我们买了东西1个月内如果降价了,是能返差价的……有时候听他的课我们笑作一团,因为他告诉我们的小技巧其实很多是本地法裔所不齿的,哈哈,人与人的差别真大啊~~

有次他让我们列出当月所有家庭开支,一项项地看哪些项能够压缩10~15%,特别是先从那些大额开支审起。那天的课听下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有这么多的项目还存在压缩空间呢。

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来建立基本的理念。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一直为大家所诟病,说它只会干一件事:就是哪个国家信用失控债务危机了,它唯一的一味药就是让它们节衣缩食减少支出,结果弄得拉美、亚洲等多个国家的经济都彻底垮掉了。但是IMF的药方若是用在控制个人债务上确实可算得上是万能药。控制个人债务首先就是要审视每月的支出,从大额支出开始,砍掉或调整所有不必要的项目,去除所有不必要的开支。之后制定一个可行的支出方案贯彻之。记得有本书里讲过,可以采用设定里程碑的方式,达到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小的嘉奖,通过半年一年两年的方式逐渐地解决问题。

美好生活不等同于物质生活,“物欲症”和“时间荒”其实都是不健康的。最后附上这本书里的两句话做结尾:“自律是个人理财中的首要因素”、“轻松的道路越走越困难,困难的道路越走越轻松”。

黄海懿, 蒙特利尔值得信赖的财务顾问 。若您有兴趣做分红险、重病险、旅游探亲险、国际学生险,或是想做税务规划、特别是新移民前五年的财税规划和海外资产申报,欢迎联系我514-559-1321(cell) 此为新号码,或发邮件至 huanghaiyi@gmail.com,更多文章请见www.huanghaiyi.com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