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学家”成为了“标题党”——经济随笔2

几年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经济学家的问题》,是说国内将“经济学家”的头衔仅赋予在几位名人身上,以致于研究宏观经济成为了一种特权,这既不正常,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研究水平的提高。

 

“特定的垄断”常与利益相联。我常想:这种全民娱乐化的趋势,虽然使得批评的声音减少从而有利于了少数人,但会不会使中国以后的发展缺乏了大基座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人才储备呢?

 

事情都有其自身的运作节奏,也许它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这两年新增了不少批评“宏观经济”的声音,这肯定是一种进步,它让人感觉,国内的“宏观经济”已经开始可以接受更多不同的声音了。尽管做批评的还是那几位早就成名的“家”们,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能憧憬一下顺着这条轨迹下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增加更多的讨论经济的新面孔;或是在更远的将来,说不定评说经济真的有可能也成为一种全民爱好呢…

 

当然,“憧憬”并不是本文的核心,这次是想谈谈这两年国内经济学界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在成为“标题党”。

 

这类“标题党”的文章是这样的:先给出一个批评性的结论,说“国内的宏观经济不能怎样怎样”,这个结论确实反映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事实,比如“房价不能高得让老百姓承受不了”、“盖房子不能只考虑富人的需求而不照顾穷人的利益”、“珠三角小企业大量破产是不好的”、“大学生失业率高是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唤起社会广泛的共鸣,也彰显了写这些文章的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在结论之后,“经济学家”们开始旁证博引,列举英法美历史案例,再罗列上国内M1、M2、贴现率、GDP、失业率等各方面的经济数据。只是,稍微令人遗憾地,文章中尽管列举了几乎各方面的素材,却不涉及任何的经济关系推导过程,并且文中列举的绝大多数东西无论跟他的标题还是跟他的结论几乎都没什么关系,给人一种在讨论“1+1=7”的感觉。

 

但是,难道你能批评他们吗?同那些公开地表明“房子就是给富人造的”、“腐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经济学家相比,他们难道是更不可接受的么?

 

于是,我不禁想起很久以前遇到的一位大妈,当时在散户大厅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人跑过来恭喜她:“您老那个什么什么股票又涨停了!!快去看看吧。”有些人私底下说:也许孙成钢所说的“10年20倍”的奇迹就要在她身上发生了。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大妈在跟另一个人抱怨:“唉,手头这么多股票,管不过来呀!光看我涨停的了,每天还都有几只跌停的呢!买来卖去,全交手续费了”…原来,大妈每只股票买一手(100股),买了几百种的股票。

 

这位大妈的做法虽然在现实中由于手续费太高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亏损,但是在理论范畴内,这是一种平摊风险的操作手法。假设手续费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她买了盘面中绝大多数股票就相当于买了大盘指数,承担着系统风险。也就是如果大盘在涨,那么她就是赚的,大盘涨多少百分比她就赚多少百分比;反之亦然。

 

我们都知道,风险=个体风险+系统风险。这种平摊风险的方法的核心在于:虽然它并没有立足于追求较大化收益,但是它成功地将个体风险降到几乎为零,而只承担系统风险。所以那些不想承担个体风险的机构和个人,都在广泛地采用这一策略,比如股评家和基金经理。

 

很多股评家用此策略做股海评论:每天推荐五、六只股票,全年就推荐了几百只股票,怎么着也能撞上一两只牛股。一旦撞上了,就在以后的评论中高调地宣称:我们早在猴年马月就推荐了600×××,它让客户赚了百分之N百!

 

相当多的基金经理也是抱团取火,只在业内公认的主流牛股名单内选股,象在超市购物一样每样都来上一点。这样不仅降低了业务操作难度,甚至连思考的过程都能免了,随手翻翻身边那些主流报告名单就可以了,同时也使得他人难以责难其业绩:难道谁还能说我选的股票不对吗?即使导致出现了大的亏损,鉴于多家基金都这样,也能解释为系统风险嘛…

 

于是一个困惑就产生了:是不是我们对“经济学家”要求得过多了?难道经济学家“文学化”比经济学家“庸俗化”更不可接受?难道经济评论“猜宝化”比“全民娱乐化”更不可接受?

 

最近看到有经济学家在倡导“廉租房应该不建厕所,免得富人也来租廉租房”,身边做IT的朋友则说“廉租房应该连屋顶也不用建,这样连穷人也不租了”。也许我们不该责怪经济学家懒于解释经济现象、错误地解释经济现象、或是不具备解释经济现象的技能吧;也许“经济学家”们能够成为“标题党”而提出一些批评性的结论,这或许还应算得上是一种进步而不至于是另一种倒退吧…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